在2002年,網奕資訊王緒溢博士於臺北市南湖國小首度發表電子書包研究計畫成果,在當時引起相當大的轟動,雖然媒體大多聚焦於宣稱電子書包將減輕學生書包的重量,較少觸及電子書包在教學情境中的應用模式與價值,但仍成功地引起教育與科技界對於這一全新領域的關注。近十年來於國內外有大大小小的相關應用計畫發表,例如最為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OLPC(One Laptop Per Child)「一孩童一筆電」計畫,後來演化成消費性電子商品小筆電(netbook)。
現代課堂的教師經常要求學生蒐集資料、製作報告,以進行各項包括專案式(project-based)、主題式(theme-based)、探究式(inquiry-based)或問題導向式(problem-based)等學習模式。在網路的時代裡,從事這類學習活動時,也代表著必須存取(access)網際網路,因為網際網路上的豐富資料庫,是實施這些培養高階思考技能(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 HOTs)教學時所必需的資源。電子書包在支援學生進行這類學習活動時,除了網路搜尋外,還必須提供包括資料分析與整理、拍照、錄影、錄音、文件編製、群組工作等工具,以便於進行個別化與小組合作學習。
課堂上所實施的每一次評量活動,其測驗結果可由多個角度來進行教學與學習的診斷工作,診斷結果除了可做為教師改進教學的參考之外,對於學生而言,則可使用電子書包來接收測驗結果的個人學習力診斷報告(learning force diagnosis report),報告中會詳列學生個人對於測驗中每一個試題的反應、個人學習成就在群體中的相對位置(PR值)、個人在該次測驗中的內含知識點(key concept)的成就分佈與比較全班的相對位置,以及建議的補救學習素材等。如下圖中,該生在某次數學測驗中,「函數的圖像」、「軸對稱圖形」與「整式的乘除與因式分解」等三個知識點的表現較全班平均值為差,其餘均優於全班平均表現,因此只要加強在這三個知識點相關內容的學習,即可有效提升學習表現,而不需所有內容均重複再學。